我的网志

携手推动全人复康

2019年4月7日

上两星期,我出席香港复康会六十周年研讨会暨工作坊,就「迈向2030:推动全人复康与社会共融新思维」这个主题与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本港和海外的杰出讲者交流意见。

政府一直关注复康人士的权益及需要。简单而言,政府的政策目标是协助残疾人士发挥所能,并实现无障碍的生活环境,让残疾人士享有平等机会,全面融入社会。政府不断增加康复服务和支援残疾人士方面的整体经常开支,由2007-08年度的约166亿元,增加至2018-19年度的约339亿元,升幅超过一倍,反映我们高度重视康复、残疾人士的福祉。

根据政府统计处在2013年进行的调查,估计当年全港约有578 600名残疾人士,他们有一项或多于一项以下残疾类别:身体活动能力受限制;视觉有困难;听觉有困难;言语能力有困难;精神病/情绪病;自闭症;特殊学习困难;及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人口老化及其他因素的带动,残疾人士的整体普遍率(以占全港整体人口的百分比计算)由2007年的5.2%上升至2013年为8.1%。

另外,根据统计调查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行政记录而进行的粗略统计评估,全港智障人士在2013年的总数可能为71 000人至101 000人。

政府统计处将于今年(2019年)下半年内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统计调查,搜集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的最新资料,为期约一年,有关结果预计于2021年年底左右公布。

为确保康复服务与时并进,政府已委讬康复谘询委员会制订新的《香港康复计划方案》,就残疾人士不同人生阶段的服务需要制订策略性方向及支援措施。视乎余下工作的进度及具体情况,康复谘询委员会计划在今年(2019年)年底前向政府就新的《方案》提交报告。

现时,政府以残疾人士不同人生阶段的服务需要作为制订策略性方向及支援措施的基础,当中包括学前康复、教育、就业、社区支援以及老龄化等几个人生必经阶段的服务需要。

首先学前康复方面,及早识别、适时介入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政府由去年10月起将「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常规化,名额由2015年推出的试验计划的约3 000个增加至约5 000个,并将于今年10月进一步增加至约7 000个,提供到校康复训练,并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专业支援。

政府积极推行融合教育,由2019/20学年起,每年额外拨款八亿元,推行一系列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优化措施,包括:重整学习支援津贴、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及融合教育计划,按学校需要提供常额教师职位和津贴;于取录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提升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的职级至晋升职级。

此外,政府扩展「优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务」,目标是在2023/24学年让约六成的公营普通中小学接受服务,教育心理学家与学校的比例由现时一比六至一比十提升至一比四;其余四成学校的比例提升至一比六,以加强学校照顾学生的不同教育需要。另外,由2019/20学年起,分三年在公营普通中小学开设校本言语治疗师职位,以加强校本言语治疗服务。

就业方面,政府与职业训练局共同制订策略方案,加强学员培训技能、就业支援及实习机会。而劳工处推行「就业展才能」计划,透过职前培训及向雇主提供津贴,提升残疾人士就业竞争力,并鼓励雇主聘用残疾人士。计划由去年九月起推出了加强措施,让雇主每聘用一名有就业困难的残疾求职人士,可获发的最高津贴额由35 000元增加至共51 000元,而最长津贴期亦由八个月延长至九个月。政府会资助非政府机构成立社会企业,为残疾人士创造更多就业及在职培训机会。

社区支援方面,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为居住在社区中的残疾人士、其家人和照顾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支援。政府将增设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由现时16间逐步增加至21间;把自闭症人士支援中心由3间增设至5间,并会增加中心的人手。同时,家长/亲属资源中心由现时的12间陆续增加至19间,以加强支援残疾人士的家长及亲属/照顾者。

因应本港人口结构的转变,残疾人士老龄化的情况不容忽视。政府于今年二月及三月陆续推行为期四年的两项试验计划,为在私营残疾人士院舍及私营安老院舍居住的人士提供外展服务,当中包括言语治疗服务,协助改善服务使用者因老龄化或严重残疾引致的言语和吞咽问题。

为推动无障碍环境,政府将会进行研究,参考海外城市经验,检视香港社区和生活环境,以提升社区和环境的通达程度。

与此同时,政府致力为残疾人士持续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及推行无障碍运输系统。在2012年推出的公共交通票价优惠计划,让残疾人士可以$2乘搭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2018年,透过优惠计划使用公共交通服务的残疾人士每日达159 000人次。

另一方面,复康巴士服务亦相当重要,为有需要的残疾人士提供上班、上学、就诊等接送服务。现时复康巴士车队已增至176辆,全年的使用人次超过95万。

构建一个平等、无障碍和伤健共融的关爱社会,需要跨界别携手协作,结集各方力量和资源,包括政府、社福机构、商界、学界和社区,一起为着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