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志

培育人工程 润物细无声

2018年10月21日

青年工作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的工作需要细水长流、持续进行。

继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做好青年「三业三政」工作,今年《施政报告》在「与青年同行」专章提出多项措施,以及在其他章节均有提出培育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

由我出任主席的青年发展委员会,先聚焦三个主要方向,包括协助青年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业出路、帮助青年发展事业和向上流动,以及加强与青年人交流的渠道。

政府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预留10亿元支持青年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今年《施政报告》将率先拨出其中5亿元推出相关的措施。其中,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青年「双创」,即创新及创业。

由于租金问题,加上一般青年人的资金有限,缺乏经验,创业实非易事。我们明白青年的困难,因此会致力推出适切措施,帮助他们发展事业,促进向上流动。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的「青年共享空间计划」,获各界积极响应,至今推出超过十万平方呎的共享空间,受惠的青年超过1000人。参与的物业分布五区 (观塘、荔枝角、荃湾、黄竹坑、湾仔);部分交由数码港、保良局、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工业总会等非政府机构营运,为从事创新科技、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的青年人,提供远低于市值租金的共用工作空间或创作室。

计划不但提供「硬件」配套,亦要求营运机构提供「软件」支援,包括多元化和具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及支援服务。我们将会继续积极联络更多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业主及非政府机构参与计划,以创新方式支持青年发展事业,实践「创业梦」。

青年是「双创」的强大新力军,而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将为青年带来新的机遇,新的跑道。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人口接近七千万,相当于英国、法国或意大利的人口。经济规模与南韩及澳洲相若,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潜质不能忽视。不过,由于不少青年对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创新、创业政策及基地运作和落户方法一无所知,而市场上亦缺乏相关资讯和服务,要他们到大湾区一闯实谈何容易。

有见及此,今年《施政报告》通过注资「青年发展基金」,研究推出新计划,资助香港非政府机构为在香港及大湾区其他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初步以试行计划方式与「香港青年联会」合作。由政府作为促进者及推广者,而非政府机构扮演「引路人」和「连系人」的角色,令有意到大湾区创业的青年能够更容易落户当地。

为鼓励青年实践「创业梦」,政府会利用2016年成立的「青年发展基金」辖下「创业配对基金」,以资金配对的形式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青年人提供资金和创业导师的支援服务,协助他们在本地或内地创业,每个合资格的创业队伍可获得的政府资助上限为30万元。在首轮申请中,基金批出约2,400万元予九间非政府机构推行其青年创业计划。现时共有100个创业项目,共约190位青年创业者获基金资助,视乎创业计划的内容,每个创业队伍获基金资助金额由3万至30万元不等。我们计划在2019-20年度向「青年发展基金」注资3亿元推展工作,让更多非政府机构申请资助,惠及更多青年人。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青年双创的生态系统,为香港青年开拓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机遇,打造大湾区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双创平台。

政府支持青年「双创」之外,还有第三个「创」,就是创科发展。在创科方面,近年来政府的决心更大及更明显。

凭着稳固的科技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加上我们有四所政府资助大学在国际排名一百名之内,能够汇集世界顶尖大学、研究机构和高质素的科研人员。此外,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健全的法治、知识产权保障、完善的国际联系、金融中心地位,以及背靠内地庞大市场等有利条件,均有助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人才是发展创科的致胜关键,青年正是坚实后盾。政府明白培育人才亦非一时三刻可成。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培育人才的工作。

我们在今年8月开展「科技专才培育计划」,以培育及汇聚更多科技人才。计划包括资助合资格机构及公司聘用博士后专才从事研发工作的「博士专才库」以及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高端科技培训的「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

各界对计划反应正面,截至10月中,「博士专才库」已收到约190宗申请,并已批出超过160宗,涉及资助总额逾7,500万元。「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则分别收到120宗登记公开课程及43宗培训资助的申请,其中54宗登记公开课程及34宗培训资助(涉及62名学员)的申请已获批准。

政府会大力在「三创」投入大量资源,提供青年向上流动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在事业发展的新跑道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