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志

健康生活 从小培养

2018年5月13日

走到街上,我们不难发现「大肚腩」的出现。最近,身边有同事经常以即食面及零食当正餐,我劝告他们要注意健康饮食。事实上,虽然我都有一个「小肚腩」,但我明白超重和肥胖的成因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模式有关,因此我们要时刻警剔自己,进行适量的体能活动,远离高脂和高糖食物。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模式,往往是导致非传染病的原因。主要的非传染病如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16年占香港所有登记死亡个案55%,并导致多人在70岁之前死亡。

以40岁为例,差不多有一半港人已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并需要接受治疗。我说出数字并不是想吓怕大家,而这确实是社会和人类的严重警号,不单大大加重医疗和社福体系的服务压力,亦降低香港的生产力及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面对着因人口高龄化而日益严峻的非传染病危机,我们不容忽视。

非传染病威胁不单是中年或老年人所面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情况更值得关注。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肥肥白白」,误以为长大后会「扯高」或「修身」。然而,儿童肥胖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儿童的即时和未来健康及生活质素带来负面影响。过重和肥胖的儿童往往在长大后依然肥胖,并有较大可能在较年轻时患上非传染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因而危害性命。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 于2016年估算,全球五岁以下儿童超重人数超过4100万人,其中近半数在亚洲生活。香港方面,虽然小学生的超重比率有下跌趋势,但中学生整体的超重和肥胖检测率则不断上升,由2007/08学年的17.0%上升至2016/17学年的 19.9%。

有见及此,世卫于2014年成立了一个高级别的「终止儿童期肥胖症委员会」,由 15名国际专家组成,当中包括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医生。委员会应对儿童肥胖提出的方向包括促进健康的学校环境、以及推广健康饮食及体能活动。作为快将成立的儿童事务委员会的主席,我特别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就预防及对抗非传染病,我们必须就不同年龄层人士采取有效行动,防患于未然。本月初(5月4日),我出席「健康促进研讨会暨中央健康教育组四十周年庆典」的开幕礼,并见证了《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开展。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领导的防控非传染病督导委员会,参考了世卫的相关指引,行动计划为香港未来防控非传染病定下九项目标,以及一系列跨界别的策略和措施。

特区政府在促进公众健康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政府每年额外拨款一亿元,鼓励市民采取健康生活模式,用以防治非传染病和推广精神健康。

事实上,在健康的生活环境,至少三分一的非传染病可通过奉行健康生活预防。特区政府透过健康宣传活动,鼓励实践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少糖、少油、少盐及多吃蔬果并少吃肉类,增加体能活动和远离烟酒等。这些都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自身参与必不可少。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人人健康」对于老龄化的香港人口至为重要。特区政府有决心带领市民迈向健康,从小培养健康生活。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家人及社会建构更健康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