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志

可持续.宜居.香港

2017年6月11日

我在六月五日(上星期一),即世界环境日,出席了在香港首度举行的香港可持续建筑环境全球会议。这项三年一度的国际会议是业界盛事,汇聚全球55个国家逾1 800位专家,探讨可持续建筑的未来,是庆祝香港成立二十周年的一项重点活动。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与时并进,回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追求卓越,同时保持平衡发展,面面俱到。

香港的面积只有1 106平方公里,当中已发展土地少于四分之一,而人口则逾730万,在已发展土地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27 330人。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我们向高空发展,至今拥有超过1 300多座摩天大楼,冠绝全球,大大抛离紧随其后的纽约(约730座)和东京(约490座)。

虽然香港人烟稠密,却可以做到都市与郊野并存。香港四分之三的土地仍然保留自然面貌,当中大部分被划为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占全港总面积四成。八成半人口居住的地方距郊野公园约三公里,而九成人居所附近四百米即有公园。我们的郊野风光迷人,而且近在咫尺,不少外国朋友跟我说,香港的城市风貌,只此一家,令他们印象非常深刻。

面对地少人多的挑战,我们必须从长远规划着手,开发与保育并重,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去年宣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为香港长远规划、土地及基建发展,以至建设及自然环境作好准备。此外,本月初公布的《可持续大屿蓝图》以「北发展、南保育」为宗旨,平衡大屿山的都会发展和自然保育,配合香港长远社会、经济及保育需要。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亦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发电占全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七成,而建筑物占本地用电量约九成,即占香港温室气体排放量六成。因此,推动绿色建筑及提升建筑物节能是促进香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

我们在2015年公布《香港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为香港定下于2025年达致将能源强度由2005年的水平减少40%的目标,并透过立法规管、政府以身作则及提供奖励等多管齐下措施,提升政府建筑物、公私营房屋的绿色表现,推动节约能源及绿色建筑。

随着历史性的《巴黎协定》于去年十一月生效,我们在今年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进一步制订2030年的减碳目标,把本港的碳强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除了改善楼宇环保表现外,我们亦积极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有助减排。现时,交通运输占香港温室气体排放一成七。

每天,约九成人、逾1 200万乘客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基于环境和经济原因,铁路系统一直作为香港交通系统的骨干,并不断扩展、延伸,预计到2031年,铁路占公共交通工具比重45%至50%,长逾300公里,复盖75%人口居住地和85%就业机会。在铁路网络进一步扩展的同时,我们亦优化其他公共交通布局,例如专营巴士、公共小巴、非专营巴士、的士、渡轮及电车等。我们在上星期三(六月七日)公布《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报告,建议多项措施及清晰实施时间表,促进各种公共交通服务长远健康发展,彼此优势互补,令市民可以享用更高效、便捷、多元和可持续的运输服务。

我们的交通系统也连接方便的步行网络。香港现时有多条行人天桥和行人隧道,可免除市民日晒雨淋之苦,亦可配合多走路、少坐车的可持续绿色生活态度。这些天桥不但方便,更具美感,例如全球最长的中区行人天桥系统连接金钟、中环和上环,可以让市民和游客边走边看维港景色。

一个有活力、绿色、低碳的香港,让市民安居、宜居,吸引国际企业和人才,跻身世界级城市之列。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故事,有机会我再和大家分享。